《如何为你的孩子祷告》 The Power of a Praying Parent,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95.中译:《如何为你的孩子祷告》 作者:史多美.奥玛森 译者:俞一菱 作者深信父母若不为子母祷告守望,便是拱手把孩子推向机会,让命运主宰孩子前途。 30篇短文,史多美与您分享她廿多年来为孩子守望的经验,多方位全面供读者借镜。 她认为读者不必力求作完美父母,但最要紧还是当个懂为孩子祷告的父母。 返回『婚恋辅导』
Category: Parenting亲子教育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按照圣经教导子女-刘志雄 夫妇
按照圣经教导子女刘志雄 夫妇 父母如何按着圣经真理教导儿女?刘志雄夫妇本身育有10个子女,个个长大了都仍与父母关系密切,终身视父母为良朋好友,为什么?本书风格相当亲切、生活化,视角新颖有光亮、是为人父母者,得到圣经教导子女的整全观和作法指导的重要参考之书。 第一章 按照圣经原则委身第二章 按照圣经原则学习 第三章 按照圣经原则训练儿女 第四章 按照圣经原则管教儿女 第五章 按照圣经原则养育儿女 第六章 按照圣经原则教导儿女 返回『婚恋辅导』
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 – 麦道卫 著
一本书带来一场青年人的运动! 一场青年人的运动带来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新! 1987年,美国著名的婚姻与青少年问题专家麦道卫先生推出了《真爱等待》,倡导青年人向婚前性行为说”不”。此书出版之后,立刻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青年人开始认真思考”爱情、婚姻和人生。”的问题。很快,美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真爱等待”运动。随后这场运动发展到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到2004年为止,”真爱运动”已在全世界85个国家扎根;共有几百万青少年签署真爱立约卡。 1987年 《真爱等待》第一版在美国出版 1993年 “真爱等待”运动在美国田纳西州发起 1994年 约有21万美国青少年签署真爱立约卡 1996年 “真爱等待”运动在亚特兰大的奥运会期闫举行活动 1997年 “真爱等待”运动席卷美国大学校园.共发放了约50万张立约卡 2002年 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纷纷出现。”真爱等待”族,坚持并宣扬”真爱等待”理念 2002年 《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在美国出版 2004年 在奥运会期间,来自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约46万张“真爱立约卡”被带到希腊雅典举行活动 2004年 《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在中国出版 2004年 “真爱等待”运动在中国兴起
告诉孩子,你真棒! (卢勤)
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结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向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与托付的人倾诉。 第一章 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孩子 第二章 首先改变你自己 第三章 关于孩子心灵的成长 第四章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第五章 怎样发掘孩子潜能 https://cccm.us/upload/forums/family/Excellent/index.html
模范爸爸(麦道卫)
麦道卫——国际著名作家。1964年加入学园传道会,于世界各地巡回传道,福音信息遍及84个国家,接触超过七百万年轻人,麦氏同时为「麦道卫国际事工组织」负责人。麦氏著作繁多,已着有书藉约50多本,最为华人信徒熟悉之著作乃护教手册《铁证待判》造就不少信徒。 目录: 一 在艰难的日子里当爸爸 二 与爸爸结连 三 爸爸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四 纯洁的爸爸 五 诚实无伪的爸爸 六 可信可靠的爸爸 七 安慰及支持孩子的爸爸 八 成为儿女的避难所 九 做儿女的朋友 十 管教儿女的爸爸 十一 爸爸与宽恕 十二 爸爸与尊重 十三 合神心意的爸爸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
作者是19世纪德国牧师老卡尔·威特,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公认的天才,一个全面发展、幸福的人,而这孩子曾经被周围人认为有些痴呆。《卡尔·威特的教育》记录了小卡尔·威特0—14岁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详细阐述了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他的早期教育思想。 老卡尔·威特断言:“我相信,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没有这么乐观,但这本书的确是“开卷有益”的,它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宝库. Start Reading the book (MS Word) 卡尔的教育 By 志忠 on Thursday, November 10, 2005 (EST) 卡尔·斐迪生于1800年,德国的一个小乡村,父亲是位牧师,这位牧师相当有远见,并且独创足以震惊当代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从看见幼儿智力开始发展时随即进行。”如此一来,大部分的孩子将来都可能成龙成凤。但是,牧师在其著书中又说:“我虽然想利用这种教育方法培育天才,但我意不在使我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我只祈愿孩子具备完全的人格。” 牧师又说,一般上,学龄前教育或英才教育等是为人所诟病的。因为,有些人士担心这种教育的结果,孩子的人格容易偏拗,身体状况也较弱。然而,卡尔·斐达不仅有完美的人格,而且还活到八十三岁的高龄。 卡尔·斐达在幼儿期已经学会三万个语汇,会说法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尤其是具有数学才能。才9岁的他即进入来比锡大学就读,十三岁获哲学博士,十六岁得到法学博士之后,在德国的各大学教授法律。此外,在留学时,对但丁的研究也令专家学者啧啧称奇。 早在卡尔出生之前,“决定儿童能力的是遗传?抑是后天的教育?”便一直争论不休。卡尔的牧师父亲坚持主张“教育比遗传更重要。从出生到五、六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幼儿的将来。”很可惜,牧师这种独特的主张,在当时仅获一人支持。牧师愤慨地说:“不信的话,等我的孩子出世后,我要用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他,证明给大家看!” 不久,牧师的第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但很可惜地,不久就被上主接回去了。卡尔是他的第二个孩子。这位父亲于是开始按照自己的信念,细心地培育他的孩子。 在此,读者先要了解卡尔决不是一个天生资优的儿童,相反地,他是个几乎被认为是白痴的孩子。连他的母亲都说:“这个孩子看来这么笨,你还是少费苦心好了。”但,父亲执意不肯放弃。他认为:“我们有义务让孩子在出社会之后减少挫折。”于是这位睿智的父亲尽心地教育卡尔。 他的教育的根本理念如下: “假设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有 100,却不去发现栽培,则他的能力会慢慢地减退,五岁时可能减为80,十岁时减为60,十五岁时只剩下40。因此,一定要把握住时机,让孩子的潜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总之,愈早愈好,亦即,在幼儿的智力发展之初,教育工作便要开始,那么,具体作法应该如何?就从教幼儿语言开始。语言是吸取知识的最好工具,语言学习得愈早,懂得愈多,其吸取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牧师的做法是这样的,他把手指伸在卡尔的面前,卡尔便伸手去抓牧师的手指。刚开始抓不着,抓呀抓地终于抓住了, 卡尔一把将父亲的手指往嘴里送,牧师就在这时以缓慢、清晰得语气说:“手指、手指”。总之,牧师在每次拿东西给卡尔看时I,会清楚地慢慢地说出该物的名称。不久,卡尔也能够正确地发出该物体的名称。 其次,他又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与卡尔进行简单、快乐的会话。会话内容从家具、衣服、树木花草、虫到简单的形容词、动词都有。在卡尔稍稍能够理解说话内容之后,他的双亲每天必和他谈话,并且要卡尔重述一下他们的谈话,若不如此,则无法提高谈话的效率。 结果,卡尔在五、六岁时已记住约三万个语汇。要注意,卡尔的父亲决不使用方言或含糊不清的话和卡尔说话。卡尔发音正确时,牧师便摸着他的头称赞他。而在卡尔发音不正确时,牧师便故意向妻子说:“卡尔不会说这几个音。”牧师娘回道:“卡尔你不会说呀!”于是乎,年幼的卡尔拼命努力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卡尔还要人抱时,他就已能正确地发音。 他的父亲并不因此就满足,他希望卡尔理解更复杂的说法。他认为头脑要清晰,首先言语要明了清楚。因此,卡尔的父母本身也努力使用正确优雅的德语。 卡尔从三岁半开始读书。牧师的作法是,首先他买一些儿童书本等,然后将有趣的故事讲给卡尔听,并告诉卡尔:“你会认字的话,这些故事你就都会知道。那该多好呀!”以激起他的好奇心。或有时也说:“这些故事都很好听,不过爸爸现在没有时间讲给你听。”可是,卡尔想要认字的意欲极高。牧师便由此开始教卡尔认字。 卡尔的父亲管教严格却不专制。孩子做错事,他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在说明的时候,他也尽量避免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第一,牧师以认真的态度回答孩子的问题。一般幼儿自二、三岁开始,便会喜欢问东问西。如果父母亲回答态度随便,嫌孩子罗嗦,将会抹煞幼儿的好奇心,并且幼儿的能力发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因此,卡尔的父亲积极鼓励孩子发问,而且认真地回答问题,决不打马虎眼。碰到自己也不甚清楚无法回答的问题,牧师会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爸爸也不知道。”然后父子二人一起查书或上图书馆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他认为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注意扩展孩子的视野、增广其见闻。所以他经常带卡尔出去散步,为他解说建筑物或古迹等。上街购物、听音乐会、看戏剧、到博物馆、美术馆、动植物园,医院、养老院等处也让卡尔同行。回家之后,要卡尔将所见所闻详细地报告给母亲知道,因而养成了卡尔用心观察事物、认真听取说明的习惯。 夫妻两人教导孩子的观念、态度应该一致,以免使得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幼儿的心就像张白纸,没有善恶、宽严的区分。因此,父母亲坚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可认为孩子小就轻易放过。而夫妻两人的态度一致,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一点是,通常资优的幼儿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自傲自满不仅容易遭人嫌,而且会妨碍他的进步。卡尔的父亲早就看穿这个问题,因此,他决不过奖卡尔,甚至请求朋友也不要太夸奖卡尔。牧师却因此被人批评是老顽固。但为了孩子的人格培养,他不在乎这些讥评。 愈早学习语言,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与精神的发展,这个理论早在二百年前便已有人力行,且得到很好的成果。如此宝贵的思想,我们怎可舍弃不扬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教育子女精华收集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在教育下一代问题研究上获得的心血和精华。侧重研究了孩子的德育和智育的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智力与成才 By Admin on Friday, October 28, 2005 (EST) 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在20 世纪初,用智力测验选出超常儿童一千五百余名,平均智商为151,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 追踪30 年后,当他们进行总结时,发现有的智商很高的儿童成年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于是,他从男性受试者中,选出成就最大的150 人和成就最小的150 人进行比较。这两部分人在小学时成绩差不多相等,初中以后开始分化。分析资料差别不在于智力,而主要在个性品质方面,尤其是表现在四种意志品质上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成就最大的那部分人具有自信、谨慎,有坚持性及胜过别人的愿望,由此,特曼得出结论:智力和成就之间远不是完全的相等。 根据一些研究资料,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点,主要可概括为: (1)有强烈的好奇心、惊人的探究愿望; (2)非常自信,有独立见解; (3)敢于冲破旧传统,对权威性观点喜欢质疑,不怕风险和非难;(4)喜欢解难题,常为复杂和神秘的事所吸引; (5)有广泛的兴趣,精力充沛,钻研起来专心入迷等等。同时一些资料还指出,有一些消极的个性特点,制约人们发挥创造性,防碍他们取得创造性的成就。抹杀了他们智高与天份。而这些消极的或积极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大都在童年或青少年,可见为人父母的责任的重大。 提高幼儿智力的妙方 By Admin on Friday, October 28, 2005 (EST) 为人父母想不想让自己幼儿的智力提高呢?三军总医院特别提供四项可行之道。 三总小儿科部医师表示,根据专家研究报告,每个幼儿能借父母的遗传,获得日后可能达到最高发展的潜在智能,至于是否能达到最高发展的阶段,就依赖于四周环境是否能给予充分的智力刺激或作用而定。依专家意见,下列的方法将有助于幼儿智力的提高。 1、提供幼儿开放而温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幼儿勇于表达,而解除其过多的焦虑与压力,在身心安全、尊重温暖的环境里,往往可使幼儿的头脑变得更灵敏。 2、建立父母适合的期望──“角色期望”不仅有自我应验的作用,而且往往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形态,适合的期望,可以激励子女奋发努力,发挥他们的潜能。 3、让幼儿从游戏中学习──游戏往往是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一种最佳学习方式。 4、培养幼儿的思考与创造力──图画书、玩具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幼儿思考与创造力的好素材。父母不妨为幼儿提供或设计一个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来刺激幼儿的心智发展。 智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By Admin on Friday, October 28, 2005 (EST)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并把观察研究的结果著书名为《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他的基本结论是,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他认为,如果把17 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 年他已获得50%的智力,到8 岁已获得80%,从8 至17 岁只获得20%。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人进一步提出:2到3 岁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4 到5 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10 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必须从3 岁开始,拉小提琴必须从3 岁开始,否则难得精髓。 如果错过了言语、听觉和运动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再来开发智力就没什么指望了。巴拉圭亚鸠的原始部落,以蜂蜜为食,整年随蜂群到处迁移,他们除了一些基本的呼救或其它声音符号外,几乎无语言可言。法国人种学家维拉尔在巴拉圭研究圭亚鸠部落时意外地找到并收养了一个被部落遗弃的2 岁女孩。20 年后,这个女孩除了肤色外,与周围的女人没有任何区别,除了法语之外,还会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几年后,又成了里昂大学的一名人种学女教师。如果这个女孩子没有被领回去进行智力培养的话,她也只能像圭亚鸠部落的人们一样以蜂蜜为食,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声音符号。…
孩子一生的阅读计划
给孩子富饶的精神土壤 本书分0-1岁,1-3岁,3-6岁,6-12岁,12-15岁,15-18岁六个阶段指导孩子读书计划,有以下特点: 1、注重读书的序列,循着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给孩子由浅入深的读书指导。 2、着重读书的整体,从文学、美术,到天文、地理、数学、生物,及至历史、哲学等全面展开。 开始阅读(Complete Book in PDF: 3M)
印象和印痕—儿童教育的反省
印象(impression)和印痕(imprinting)二词含意相近,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用法略有迥异。印象常是指人在生活行为中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留给别人脑海中的影像,便于回想、反省、再思和追忆。这些影子虽未必与事实完全相同,但总会因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触及了别人的感官性能或神精系统,在人的心思里留下了感受或感官余波。这些感受都会很微妙的赊存在人的忆思库房中,日后一旦稍有刺激,就会借着联想反应重新出场,影响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定给人第一印象是何等的重要。 印象(impression)和印痕(imprinting)二词含意相近,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用法略有迥异。印象常是指人在生活行为中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留给别人脑海中的影像,便于回想、反省、再思和追忆。这些影子虽未必与事实完全相同,但总会因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触及了别人的感官性能或神精系统,在人的心思里留下了感受或感官余波。这些感受都会很微妙的赊存在人的忆思库房中,日后一旦稍有刺激,就会借着联想反应重新出场,影响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定给人第一印象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印象在感观深浅的程度,因着追想、忆思和联想频率的多寡加深巩固或逐渐模糊、淡忘或转态变形。人给人的印象无论多么重要、深刻,全受制于当局者的思考和追忆运作。换句话说,当局者可以借着自己的思维,私自修饰改形。因为印象全属于当局者。印象中的人物对自己所给人的印象一旦给予了,就如同卖出作品的画家,作品一旦卖出只得让人处置与摆布!为这缘故,我们给人的印象虽然重要,但其意义和作用全是被动。为此,对人所给我们的尊崇或误解,我们不应太过在乎。 印痕虽常被视为印象的同类,只是较印象更为深刻。若进深一层的分析,二者却是大不相同。印痕这个概念在教育及心理学的研究中,起始于意外和特殊的发现。 由于观察鸭子的生活,发现小鸭子出生时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当小鸭子破壳而出的那一剎那,它所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影子即刻被它认定为照顾它的母亲。它也就会死心塌地、本能的跟定了这影子的个体。这个体不论是什么:母鸭、公鸭、鸡、犬、牛、羊、人或任何东西,都会被小鸭子认定是它的母亲。在小鸭幼弱未能独立前,这物体是眷顾、保护、供应的表征。这影子有如烙印,不能去除也不能磨灭,是其生存绝对的障和导向。难怪有时我们会看见一群小鸭子在主人面前,跟进跟出。教育和心理学把这个现象叫做印痕。 我们对小鸭子的观察是一种自然现象,小鸭子印痕的产生,对影子的个体是无意,在小鸭子却是本能,但对教育及心理学家来说这提示了一种教育方法的可能。在不断的试验和观察中,证实了印痕在教育学上的作用和价值。 虽然印痕在人的生命经验中不会像小鸭子那么简单,但从印痕的产生过程和实际应用中,我们诚然可以在儿童教育中尽些力量来影响和促进教育的果效。特别是在幼童的成长时期,父母、家庭成员、学校社区在孩童心灵里有意无意的影响竟会是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痕。 在此我们看到印痕优于印象的几个特点: 1. 印象可以有意无意,但印痕虽可有意无意,教育学上竟然是可以刻意,更可以策划雕塑。 2. 印象中当局者是被动中的主动,当局者可完全操纵印象的记忆,联想和替换;在印痕中当局者一般是主动中的被动,身上无可奈何的带着这个烙痕和印记。印痕印记的意义可重新诠释,但烙痕印记的事实从不改变。 为这个缘故,人所留给人的印象好坏虽然颇为重要,但比起印痕则相差尚远。人虽以印象来影响人,也在印象中受人的影响,但竟是印痕,一旦烙上了必然不会消失灭迹的提醒人、影响人。虽然许多时候印痕会好印象一样的是无意的烙在人的思想和生命中,但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蓄意的印痕是绝无不可,它更是教育的良工利具。印痕的作用将受烙的当局者微妙的置于主动的被动中。印痕会不时的刺激,提醒和鼓励当局者。难怪使徒保罗会哀叹「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也会赞叹说:「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因为「我如今成了何等人,是蒙了神的恩而成的」(林前15:10),这些都是印痕果效所致。 印痕有如幼树干上的刻图,小牛身上的烙记,这些都会是日后参天大树,多产母牛生命历史的轨迹。印痕常会随着生命的脉络无声的喘息、陈述主人的良苦用心。父母谆谆的告诫,苦口婆心的提醒,忍耐的教导和示范,会如文化效能中的影印(inculcation),在孩子的心灵思想中烙上了不能磨灭的印记。 所以作为父母师长的人,让你的行为、动作、谈吐、习惯、观点价值、信仰立场不但留给子弟良好的印象,更应蓄意用心的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刻的印痕。此外更应谆谆善诱,恒忍坚定,将神的真道借着教导和示范,偕同你的善良、恩慈、温和、柔顺、慷慨、体恤、雅致、等高尚品德都可烙在孩童的生命中。因为智能人的言语,好象刺混,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传12:11),刺棍和钉子不但规范了人的行为,更是借着留下的印痕延续了影响的力量。因此智能人说:「教养孩童, 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必不偏离」(箴言22:6)。 作父母的常会问「应当留些什么给儿女呢?」 其实当儿女长大的时候,他们的成就一般都会比父母更远更大。父母若真想留些什么儿女的话,那就留些印痕吧!真道的印痕,品德的印痕,生命的印痕将是你给孩子的宝贵恒久产业。有一天当孩子长大远走高飞时或你百年之后,这些印痕可就是取代你陪伴孩子的良朋益友。那时,他不单可借着这些印痕想到你,想到你作了什么,也想到你为什么那么做,想到你的为人,想到你的良苦用心。那时,你就是不在了,你的存在仍是借着这些印痕,时隐时现的陪伴着你所爱的孩子走那当行的道,以”父”的事为念!(路2:49)